农村吃面,曾经只有手擀,后来出现了轧面条机,就开始半机械化的轧了,再后来村里开始卖面条了,索性就只有买买买。
会擀面条的,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,年轻一代,估计没几个会的。这是农村自己磨的面粉,不是很白,但是有面味儿。
至少是82年的水缸吧,舀一瓢井水来和面。
准备就绪,面瓢是塑料的,不过外形竟然模仿那种最古老的葫芦瓢。
热水和面,对经验老道的人来说,分分钟就把面和成了。
撒上面粉,醒一下。
开始擀了,擀杖不大,但是最后擀出的面饼直径是要远大于这个擀杖。
一分钟不到,面团就变成了面饼。
一边擀一边撒面粉,防止粘连。
薄如纸一样的面饼擀成了,切之前先撒上面粉。
整理好层次,就像叠纸一样。
掂菜刀切匀实,很熟练,宽度几乎相同。
切好啦,撒上面粉,这面条就成了,无任何添加,新鲜,吃起来也筋道。
从热锅里捞到凉水盆里过水,自家种的蔬菜,再浇上卤,那味道叫一个美!
农村蒸馍需要这碗里的一团老面,俗称“面扎头”,这个神奇的玩意儿是怎么来的,很难说清楚,有懂行的吗?
糖包儿,一种在城市里很难见到的包子,一般是白糖馅儿,没错,纯白糖不是豆沙。
白糖曾经在农村很稀缺,以至于小孩子都有偷吃白糖的经历,大人为了满足孩子的馋劲儿,蒸几个糖包儿,也说的过去。
发面,在没有发酵粉的年月,全靠农妇的经验判断,节气、温度、时间,必要时还要加一把火。
揉面,是力气也是技术活儿。
开始包了,小家伙儿也来凑凑热闹。
糖包的形状应该不止这一种,有些地方是圆的。
开始上锅蒸了,还认得这锅灶里烧的是什么柴火么?
灶火映红了小家伙的脸庞,他手里拿的,就是烧火棍。
这一锅看起来很诱人,有糖包、菜包,还有菜卷儿,尤其是这个菜卷儿,自从离开农村,就再也没见过了。
赞赏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yichengshizx.com/ycsjd/44.html